健康寶點 (一) |
||
飲食方面:五大標準,儘量配合可達促進健康。 1. 吃的時間:定時、定量是吃得健康的基本條件,〝 餓了吃 〞而非時間到了而吃。餓的時候吃是身體需求,而非為了吃而吃,宵夜則是不該吃的時間而吃。 2. 吃的順序:吃進來的順序會影響腸胃道的吸收,是吸收熱量脂肪或營養,決不是吃進肚子裡都一樣,吃錯順序則易致腸胃炎、消化系統疾病。 順序上儘量以粗糙的食物先吃例如:水果、蔬菜、五穀飯、再吃不易消化的魚、肉蛋白類 。 3. 吃的組合:一天所需的食物必須吃到的以 35 樣為最好,樣式愈多愈好,重質不重量,過去很少吃的食物現在開始學習吃,過去常吃的食物現在儘量吃少些。 4 吃的速度:吃是一種享受而非義務,細嚼慢嚥是對食物的尊重,細嚼可吃出菜根香,幫助食物在腸道的消化,可預防老年痴呆, 吃的太快易導致肥胖、消化不良、腸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炎、腸胃吸收困難,或只吸收脂肪及熱量 。 5. 吃的量: 早餐吃的像國王,午餐吃的像王子,晚餐吃的像乞丐 。 優質的食物才攝取為必修的進食觀念;高油脂、高熱量、重調味、人工添加物、食品添加物、微波食品、罐頭食品,在滿足口慾之後,潛藏的危機及陷阱帶給我們所有的慢性病、身心症、癌症,吃進來容易出去的難,宜慎選之。 作息的習慣養成, 早睡早起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。過去的文明病較現在少,此項為重要的影響之一,現代人白天的忙碌,下班後難得放鬆,就一直放鬆到隔天早上再開始緊繃,晚上不是在外流浪,就是在家照 X光,並非真正休息。 作息不正常易導致多種慢性病:高血壓、肝炎、皮膚病、免疫力降低、學習力降低、記憶力減退、癌症。如果無法早睡,只要隔天早上的鬧鐘轉提前 1 小時起床,晚上就會提早 1 小時睡覺,慢慢調整自然養成習慣早起。 持續的運動,運動需要勉強、運動不需場地、更不需要伴 ( 有伴當然最好 ) ,當身體感覺到很容易疲倦的時候,運動是最需要做的事,運動不拘形式,只要能 持續 30 分鐘的快走 ,就能達到心肺功能的運作,而幫助身體帶氧有精神。 初期運動很容易就放棄是因為 : 惰性、懶、運動三天後會筋骨疼痛,建議開始時由 5 分鐘快走放慢 1 分鐘,再 5 分鐘快走放慢 1 分鐘,再重覆到30 分鐘即可。養成習慣後則可加長時間 10 分鐘三次就可達到 30 分鐘的運動需要量,快走的速度是自己感覺會有點喘且稍有流汗就對了。運動不可以『零存整付』就像吃飯早、午、晚三餐,太長時間沒運動又運動過久反而會運動傷害。運動的型式可因人而異,有些人習慣游泳或騎腳踏車都可,但年齡在 30 歲以上者就不宜慢跑,人大多都有骨密度偏低的問題,跑步較易引起骨折病變。 運動的時間宜在早上而不是午間或晚間 ,空間是戶外而非室內。密閉空間不可能是有氧運動,早上戶外的空氣才有氧氣,接觸大自然才能帶氧,晚上慢跑是最不好的運動,千萬不要用〝聊勝於無〞的態度對待自己身體的健康。 運動缺乏引起的身心症多的不勝枚舉,要活就要動;不動很難活。現在不動未來別人幫忙動〝復健運動〞。 |
||
回健康天地主頁 |